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首次采用人工修复,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
2023-10-31 10:19:17 来自: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云
航拍都江堰龙池长河坝乱石滩
 
大熊猫国家公园
 
  10月24日一大早,行囊里背着相机、笔记本、干粮等物品,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龙池保护站生态管护员罗艳刚向密林走去,开始一天的日常巡护。他需要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禁止外人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及时发现盗猎行为……用双脚丈量国家公园的一方山水,守护万种生灵。
 
  不同的巡护路线有不同的入口,这次他要路过一片乱石堆积的干涸河道。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水流蜿蜒、绿树葱郁的河流与树林;2008年后,受地震、泥石流影响成了乱石滩,十多年自然修复没有效果。
 
  时隔15年,这里又有了新变化。挖掘机正在整理河道,肥料、树种也一批批往里运送——这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都江堰龙池长河坝开展的人工修复项目,也是成都片区首次开展人工修复项目。
 
  据了解,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以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万多亩。目前,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崇州巴栗坪等重度退化点位人工修复项目已经陆续开始施工建设。
 
  为什么要人工修复? 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
  走在密林中的巡护路线,脚下是松软肥沃的土壤,身侧是茂密的树林,有时还需要带一把砍刀开路。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容易遇到野生动物。
 
  而都江堰龙池长河坝点位却不同,这里受到泥石流影响多年未恢复,属于重度退化的大熊猫栖息地。“受2008年汶川地震及暴雨影响,形成泥石流,破坏了原有的河道与丛林。”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琦解释说,“河道被乱石填补,林木无法存活。”
 
  林琦告诉记者,对栖息地的保护修复,是以自然修复为主。但长河坝区域十多年没有效果,于是采用人工低干扰修复模式,推进受损点位恢复自然生境。“进行人工修复,可以恢复该地点的植被景观,恢复原始生态环境。”林琦表示,从更大层面来说,也更有利于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比如,大熊猫要从这片林子去到那片林子,但是中间隔着大块碎石滩,它可能不愿意走这里,活动范围就局限在原来的地方。这会导致大熊猫近亲繁殖,生存率下降。进行人工修复,相当于人类的高速公路,将大熊猫的栖息地连片,促进种群交流,提高种群质量。”
 
  如何人工修复?
  低干扰,模拟栖息地生存环境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首次开展栖息地人工修复项目。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严密的探索与推论。
 
  林琦介绍,结合龙池长河坝区域现状,项目将把河道清理出来,形成栽植面,再通过打坑、客土、土壤改良、种植、后期管护等步骤,将栖息地恢复到更好的状态。“人工植被重建的范围300亩,封山育林1500亩,该片区总计将对1800亩的栖息地进行修复。”
 
  低干扰,是人工修复的关键词。“在清理河道、打坑的过程中,我们会减少对原生植物、环境的干扰。”林琦蹲下身,摸着碎石滩中仅有的一点绿色,这块区域被苔藓、薄土覆盖,其中生长着野草和低矮灌木。“像这种区域,我们在清理的过程中都会注意不去破坏,尽量保留。”
 
  种植的树木尤为讲究。“最重要的是要模拟大熊猫栖息地的生存环境,它需要有高层乔木、灌木,还要有竹林和草本层,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也要还原这种森林层次结构,最大限度适宜大熊猫的生存。”林琦说。
 
  看着正在清理河道的挖掘机,罗艳刚想起唯一“偶遇”野生大熊猫的经历。“等这里的林子长起来了,应该会有更多野生动物。”罗艳刚笑着说,“说不定我还能再次‘偶遇’大熊猫。”
 
  预计明年春呈现初步效果
  将探索不同栖息地的修复途径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河坝区域预计明年春天将呈现初步的效果,“栖息地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系统会进行自然演替,我们将根据演替的情况进一步选择植物和人工修复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除了都江堰长河坝区域外,大邑火石溪、崇州巴栗坪等受损严重的重度退化点位人工修复项目也陆续开始施工建设。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将碎片化栖息地串联成片。
 
  “开展人工修复的点位存在不同的生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修复方式,去探索不同的栖息地修复途径。修复后的一定时期内我们会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比如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有没有变化,生物多样性有没有变化,好的修复方式将会推广到更多地点。”上述负责人说。
 
  比如崇州巴栗坪人工修复点位,存在人工高密度丛林。“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人工林满足了经济效益,却忽略了生态效益。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密度大,林下没有草本层,没有形成复合的森林层次结构,影响生物多样性,也影响动物在林中的觅食和通行。”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点位将通过调节树种和密度的方式,进行人工修复,以期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
 
  “我们也将在以后的人工修复过程中考虑提升生态景观效果,恰当融入社区协调发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其他工作需求,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提升,促进可持续利用与价值实现,切实筑牢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该负责人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