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依托退耕还林发展工业原料林的路径探索
2014-10-31 21:18:16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乔鸿飞 王经纶 彭
以青山绿树赢得金山银山
——南部县依托退耕还林发展工业原料林的路径探索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7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31万,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5.2%,活立木蓄积量520万立方米,是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示范工程试点县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0.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4.85万亩。近年来,该县紧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机遇,围绕“十二五”末工业原料林总规模100万亩、实现林业产值100亿、带动百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林产业“三百”目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建设,目前已累计营建工业原料林80万亩,今年可突破100万亩,2013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23.1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25%,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
一、紧扣“建哪里”,“四大工程”推动全域发展。一是立体绿化工程。围绕境内通畅的道路交通网络布局,重点在铁路和高速公路、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两旁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宜林荒山等,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和景观林,建成4000公里的“立体森林景观通道”。二是水系屏障工程。围绕境内丰富的江河流域资源布局,在“一江、两河、三库”和38条大小支流两旁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全覆盖栽植工业原料类带,形成了“林水相依”的生态水系和产业屏障。三是低效林改造工程。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分步推进”的原则,分批次将低产低效商品林和残次林改造为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目前累计更替、抚育改造650个村、15万余亩。四是林业户植工程。根据退耕农户意愿,鼓励农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和渠、沟、路旁,见缝插绿,栽植千株以上的速生杨,目前,户植千株杨的农户达3000户。
二、解决“钱哪来”,“三种渠道”强化投入保障。坚持以充足的资金保障工作推进,建立“政府引导、项目撬动、市场主体、金融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既让耕地退得了,又让林地建得起。一是财政保障投入。在严格落实退耕还林中央政策基础上,从2009年起,县财政按照每亩再补助50元的标准,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并配套列支500余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用以日常工作指导和检查督促,确保了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序实施。二是项目整合投入。全力抢抓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全省林业两大工程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引国省项目落地,并与支农惠农项目有效捆绑整合,五年投入项目资金2亿多元,有力助推了全县林业产业发展。三是金融拓展投入。试点推广实施农村林产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业主大户等新型主体进军农村林业,为其提供信贷金融支持,目前已融资510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拓展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有效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44亿元支持全县退耕还林。
三、着眼“谁来建”,“三个带动”创新发展机制。一是龙头企业带。引进全国500强企业中盐银港,投资5亿元建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条超薄型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仅一期年产25万立方米生产线年需木材量就达40万吨以上,木材销售价格也由原来的230元/吨,上升到600元/吨;引进央企国能生物发电,投资建设全省首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可吃干吃净树枝、树皮,让林业有了广阔的市场和销路,尤其是企业林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全县退耕还林的步伐。二是产业园区带。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南部工业园区集聚金港科技、鑫泓建材、蜀木源家私等板材家具企业21户,形成了高密度纤维板、新型木塑板、环保隔墙板、实木地板和高档家具等“新型高新板材家具”产业园,循环推动了全县速生林发展。三是经营主体带。创新运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业主+农户”等林业产业新型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林地流转租赁、业主承包等多元化发展方式,发展林业产业合作社47个、业主大户1.9万余户,带动全县农户植树,让农民成为退耕还林的最大受益者。
四、围绕“收多少”,“三大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开发林下生态养殖。依托林下空间大、食物多、生态好等优势,全域开发林下生态养殖业,采
取“人放天养”方式发展西河山羊、大坪山鸡等品牌畜禽产业,目前全县年养殖生态土鸡、土鸭、土鹅、山猪60多万只(头),亩平增收达3000元。二是开发林下循环种植。推广发展“林套蔬、林套果、林套药”等林下循环种植模式,全县林套综合开发达到13.5万亩,实现亩平增收5000元以上,年均综合纯收入可达3500-5000元。三是开发林业体验旅游。立足“全域景区”定位,依托已建成通达100%乡镇、80%村的4000多公里生态景观通道,大力开发集林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林业,发展生态林家乐53户,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600万元。
五、抓好“怎么干”,“三大体系”强化工作支撑。一是组织体系支撑。围绕5年内发展工业原料林100万亩、实现林业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林业发展“三百目标”,将生态管理和林产业发展列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县人大常委会以《决议》形式将林业产业明确为全县的“长效产业”,从法律程序上保证可持续发展。二是技术体系支撑。以“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技术明白人”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体系;聘请专业设计队伍对全县林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确保了产业布局和发展的科学性;与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出本地良种南丰杨Ⅰ号、Ⅱ号,良种使用率达98%。三是服务体系支撑。县财政落实资金200余万元,建立了11个片区林业工作站、71个乡镇生态管理办公室、8个森林资源监管点,配备100辆林业公务摩托车,为退耕区域、还林面积、树种结构、灾害防治、销售渠道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监管服务。
六、突出“为什么”,“三大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发展林业文化园区。投资3亿多元,将城市中心荒山荒坡石子岭,打造成全面积为600亩的“桂博园”;在闲置土地集中的兴盛乡,启动建设集农业开发、高效林业、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林博园”。二是打造林业生态品牌。依托桂博园打造35公里“绕城桂花长廊”、12公里滨江桂花长廊以及一批桂花镇、桂花村,南部被授予“中国桂花城”,“中国升钟湖钓鱼·桂花旅游文化节”成为全国第三大休闲体育运动品牌,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名游客,实现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三是建设林业生态城市。对县城周围的灵云山、火峰山、五面山和禹迹山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成73万平方米“四大城市森林公园”;全面推进广场增绿、节点补绿、小区透绿、园区建绿和街道立体绿化,新增城市绿地130万平方米;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环保模范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四城同创”,已被授予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和全国生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