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统筹城乡发展的南部实践
2014-10-31 20:52:2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李晓鸿 彭娟


 
促进城乡共荣   建设幸福南部
  ——统筹城乡发展的南部实践
 
  南部县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7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31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45.2%、工业化率48.3%、城镇化率47.5%,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近年来,南部县委、县政府抢抓库区旅游扶贫开发、全省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机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工农互促、城乡一体发展。

用城市理念设计农村
城乡规划布局实现全域化
  按照生态大城市标准规划县城。聘请加拿大GA公司、江苏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等设计单位参与县城修编,形成了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行政新区、以宜居为主体的城北新区、以工业为主导的河东新区、以休闲为特色的满福坝新区、以火车站为带动的物流新区、以莱克汽贸为基地的汽贸物流区“一城六区”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建设26公里绕城环线,拓展蜀北大道、滨江大道等主干线,形成“两环八线”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以铁佛塘循环经济产业城、定水汽贸产业城、升钟旅游文化产业城3个城市副中心,形成与县城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市建成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的生态大城市骨架。
  按照城市标准做优镇村规划。将县城周边河东、盘龙、肖家等重点场镇按照城市标准纳入县城整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县71个产业环线带、12个特色场镇、3个新农村综合体和200个新村规划,统筹规划农村公路、产业环线基地、农田水利、土地整治、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全县构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场镇为节点、以居民集中点为亮点、以产业环线为特色的全域化发展布局。
 
以工业带动特色农业
全产业链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南部县不断加速工业发展,工业集中区达到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近100户,集群式发展建材家具、医药食品、机械纺织等特色产业,带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基地原料在农村、研发生产在城市”四大全产业链。南部县工业集中区成为全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全省第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培育示范基地,2013年被纳入全省500亿培育园区。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5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2元。
  “林业基地+家具建材生产+销售中心”林业产业链。通过实施“13215”绿色产业带建设、水系森林屏障建设、低速低效林改造、珍稀林木培育“四大林业工程”,带动全县建成速生林原料基地85万亩。引进和壮大中盐银港、九天木业、鑫泓建材、丸美柏家等板材、建材、家具生产企业35户,形成了集高密度纤维板、木塑板、隔墙板、实木地板和高档家具为一体的“新型高新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申鑫泰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天津亿联南部国际五金建材城等一批后端产品销售中心,入驻各类品牌企业200余家。全县林业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60元。
 “基地+养殖+桑套+丝纺”蚕桑丝绸产业链。依托兴盛、碾垭等25个重点蚕桑产业基地乡镇,全县发展密植桑园35万亩,培育养蚕大户2.9万户、蚕业专业合作社13个,实行“小蚕共育、大蚕分养”,采取“技术承包、统一收购、入股分红、基金扶持”等办法推进蚕桑产业良性发展,“雪舒牌”蚕茧被列为全省优质品牌。为综合利用蚕桑资源,组织农户采取桑套果、桑套药、桑套禽等模式发展桑套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丰富原料保障下, 吸引嘉家茧丝绸、金泰纺织、兴然生物科技等一批丝纺、桑饮精加业企业扎根南部,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支撑、养蚕农户为主体的“基地+种养+生产+销售”一体化全链产业格局。2013年产茧600万公斤,蚕茧收入2亿元,丝绸产值5亿元。
 “农用车整装+汽车零配件+汽贸中心”汽配汽贸产业链。在全国十佳农用车生产厂家——金鹿农机企业带动下,集聚了德美金属、聚力机械、嘉陵泵业、三鑫南雷等机械、汽配生产企业30家,特别是汽配企业成为新晨发动机、金杯客车、北京现代汽车等知名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形成了以农用车整装、汽车配件为支撑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南部县被四川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命名为“西部机电城”。在此基础上,吸引莱克汽车集团投资30亿元在定水镇建设涉及20余个项目的莱克川东北汽贸产业园,从而形成“农用车整装+汽车零配件+汽贸中心”全产业链。2013年,机械汽配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6亿元。
 “基地+饮料食品+医药保健”医药饮品产业链。依托华润雪花啤酒、四川元安药业等龙头企业,聚集了蓝田生物科技、北京申安食品、贝尔康药业等一批饮料、食品、药业企业26户,形成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开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40余种保健饮品。带动全县种植以脆香甜柚、葡萄、枇杷等优质水果和以杜仲、藿香等中药材为主的果药产业基地25万亩,全县杜仲收购量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南部县被列为全国中药材基地县。正是基于此优势,吸引科创集团投资60亿元在南部打造西部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基本形成“基地+饮料食品+医药保健”全产业链,2013年食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3亿元。

按景区标准建设新村
以城带乡推动新型城镇化
  南部县始终坚持“新村景区化”“乡镇城市化”发展理念,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办法,扎实推进新村和场镇建设。
  黑龙观新村成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2010年,在省委常委李昌平关怀和指导下,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域,南部县先后整合项目资金4亿多元,加快四龙乡黑龙观示范片建设,建成特色产业环线25公里,发展生态葡萄产业园3300亩、莲藕3000亩。建成宝马寺、九湾子等13个“乡村别墅”型居民集中点。以黑龙观村为核心规划建设万亩莲花博览园,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莲花文化节,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中国规模最大莲花博览园”称号,被四川省花卉协会授予“四川莲花之乡”称号,黑龙观村成功跻身于首批“省级园林新村”。旅游文化与新村建设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黑龙观村由贫困区向示范片、示范片向样板区、样板区向风景区的“三级跳”,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升钟库区建成中国钓鱼城。早在2006年,南部县启动了第一轮升钟湖库区扶贫开发,实行部门一对一帮扶机制,整合100多个项目建设道路、水利、人居等基础设施,成功打造出“万亩桑海”“千里核桃走廊”“十万西河山羊”等特色农业,建成串村、连乡、通县的交通网络,解决了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等问题。2009年,立足体验休闲的定位,打造国际标准钓鱼设施以及滨湖渡假区、湿地旅游区、香炷山奇石公园、宋家坪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点,形成涵盖436平方公里的景区大环线,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国内钓鱼节,吸引海内外万余名垂钓选手和无数游客慕名而至,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临江坪村被媒体誉为“西部最美渔村”,升钟湖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钓鱼城”,成为全国第一家注册的钓鱼城市。
  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带动下,全县启动了270个新村建设,火峰、碧龙等新村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建成新村居民聚居点92个、入驻280户、1300人。定水镇被列为全省工业型重点镇,建兴镇、伏虎镇被列为全省商贸型小城镇,南部县成为全省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

推进各项改革创新
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2013年在四龙乡7个村完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集体产权“七权”确权颁证试点,今年又启动33个乡镇“七权”和所有乡镇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并在政务中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利用产权资源提供交易平台。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以四龙乡为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房屋、林权和股权等抵押融资试点,构建起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融资新机制,全县向银行进行林权抵押贷款1345万元,培育中诚村镇银行、宝信小额贷款公司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8亿元。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大评委选拔制度和轮岗交流制度,公推直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30名,交流轮岗副校长50余人;撤销片区教育督导组机构,建立挂牌督导制度,由督学从事相应片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清退“吃空饷”教师,规范借用、考调制度。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出台《2014年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县级公立医院门诊诊查费结算办法,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整体迁项目,启动实施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与珠海“蓝海之略”公司合作,将县人民医院眼科打造成全县眼科中心。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在全市率先开通县委书记、县长“手机短信平台”和24365市民生活服务平台、网上信访处理平台,有效解决群众需求和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信访量同比下降5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权益平等化,目前,全县“新农保”、居民养老保险62万适龄人员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农村重度残疾、低保、五保等特殊群体优惠政策动态化实施管理,确保应享尽享。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敬老院、村级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逐步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