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安徽师大副院长被指抄袭令谁蒙羞
2014-11-21 14:14:50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欣 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大学为师者,更当身体力行。

  现实却往往给人当头一棒。“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著作《因话录校笺》,被指抄袭两篇硕士论文。其中一篇硕士论文作者鲁明,在网上直指该书涉嫌抄袭,部分段落近乎一致,文中多处错误。黎泽潮昨日否认抄袭,称引用之处均有标注,符合学术规范。”(11月17日  《新京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的黎泽潮被指抄袭,令谁蒙羞?

  令学术蒙羞。媒体披露,《因话录校笺》为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6—2010年科研项目,项目来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科研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为2010年,黎泽潮本人承担“主持”任务。既然是科研项目,却和抄袭“有染”,这样的“科研”有多少原创性,有多少人云亦云?占着教育部的项目、经费,拿出这样的科研产品,黎泽潮是否尸位素餐?如此科研成果,究竟价值几何?往深处看,国家每年投入巨资搞科研,鲜有夺目的成果问世,盖因黎泽潮之流多矣。

  令学校蒙羞。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些年来,高校教师、教授、院长、校长等陷“抄袭门”,似乎已经不是新闻。黎泽潮涉嫌抄袭事件的出现,自然给安徽师范大学抹了黑。而可以肯定的是,黎泽潮不会是最后一个。诸如黎泽潮“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一点:我们为什么缺乏大师级人物,我们为什么距离诺贝尔奖那么遥远。

  令自身蒙羞。被公开指责抄袭,黎泽潮可谓斯文扫地。事件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黎泽潮学术上的一个“污点”。难能可贵的是,黎泽潮事发后的态度是诚恳的,引其微博如下:“我虽迷恋中国传统文化,也想做点有益之事,但所学不精;特别是因为近年主要从事广告与传播学的教研工作,故《<因话录>校笺》工作虽算勤勉,但力有不逮,远未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敬请方家批评。”并对“参考”论文作者致歉。知耻而后勇,在这点上,可以为黎泽潮打个高分。

  治理学术不端,需要制度发力。其实,“引用”也好,“参考”也罢,在科研中是允许的,所谓借鉴前人成果是也。但是,这有一个“度”与“量”,如果通篇都是“借鉴”,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话语,不是抄袭是什么?让抄袭者彻底没有市场,学术的尊严才会回归。只有这样,学术“抄袭门”或可销声匿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