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内江老茶馆:盖碗里的老时光
2016-03-25 12:55:01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向经纬
   
   四川报道讯    明媚的午后,泡一碗清茶,坐在竹椅上,看时光在盖碗里氤氲,和一群老友在茶馆里谈天说地。这是内江人的老茶馆印象。
     
   茶汤清亮,人心不浮;一杯茶,一段人生。老茶馆承载着太多记忆。
     
   还记得几十年前在老茶馆喝茶的情形吗?还记得当年的茶文化吗?还记得当年茶馆里的川剧和评书吗?不同时代,不同的地方,同一种茶,却是不一样的味道。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讲出内江老茶馆往事。

内江老茶馆分“帮派”
    李建友出生于1949年,老家在今市中区蛋市巷附近,对于老茶馆,他有很深刻的记忆。他还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他还在上南街读书,不时去今百货大楼与天津街交界处的一家名叫“和平茶馆”的地方,放学以后,就去蹭“加班茶”喝。

   “所谓的‘加班茶’,就是老板把茶碟收了以后,客人剩下的茶。”李建友说,那是他学生时代的趣事。长大之后,喜欢研究内江文化历史的他,还专门研究过老茶馆,撰写过关于内江老茶馆的文章。

   “当时的老茶馆要分行帮。”李建友告诉记者,内江城区的茶馆,分“糖业帮”、“米粮帮”等,各行帮按约定俗成的规矩,选择相对固定的茶馆作为聚会议事场所,不同的茶馆,人群不同,风格也有所不同。

    李建友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下河糖帮以东坝街5家茶馆为喝茶议事地,上河糖帮和冰桔业则常去东坝街、大东门的茶社,百货类行业常去小西街的茶馆,屠宰行业的聚会点在西门的‘西楼’茶馆和阴家巷口的茶馆,水食帮常去的茶馆在东坝街……”

    年过八旬的王德润从文化战线退休以后,被市中区政协文史委聘用,负责编撰文史资料。关于老茶馆,他也十分熟悉。他进一步解释“茶馆分行帮”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茶馆客人的固定,茶馆自然便分成行帮了。” 
老茶馆,老茶艺
    长期研究内江历史文化的张天津告诉记者,他研究老茶馆时发现,茶馆的茶师叫法有讲究,就连茶具也与现在的茶杯不同。那时的茶具一般是“盖碗”,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组成,盖为天、船为地、碗为人。

    他印象深刻的是河坝街的一家茶馆。这家茶馆取水沱江,经过茶馆的滤缸过滤后,江水清澈透明,口感极佳。“一炮十响”的茶灶上,最多烧着十多只铜壶和一口大鼎锅,非常壮观,掌柜兼茶师负责看火、烧水,有时还要泡茶,擦拭茶具,并不停地观看茶桌上顾客的茶碗,让幺师添水,以免怠慢顾客。

    “‘幺师’类似今天茶楼的服务员,一般人叫他们‘幺师’,稍微有点文化的人会叫他们‘茶博士’。”张天津说,那时幺师掺茶的技艺,是茶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天津介绍,幺师将滚烫的帕子给顾客擦手,安顿顾客以示热情,对于一些熟客,幺师一眼就能判断出对方喝什么茶、要坐多久、谁付账等。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还是幺师丢茶船。“那时茶具是由茶船、茶碗、茶盖三部分组成,茶船就是茶碗下的茶托……”张天津告诉记者,最令人叫绝的是,幺师远远地把一堆高高的茶船飞丢过去,茶船就稳稳当当在摆在顾客面前,在茶桌上发出“哐当”的声音,煞是清脆。茶船刚放稳,茶碗随即落入茶船,幺师扬起茶壶,滚烫的开水从细长的壶嘴高高泻下,稳稳地落入茶碗中,一圈茶碗全部掺满,却无半点溅出碗外。

老茶馆里的新鲜事
     不少采访对象告诉记者,老茶馆在内江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里面聚集了三教九流,有商人洽谈生意、看货交易;也有文人喝茶会友。很多人在老茶馆里留下了一串串故事和记忆——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茶馆里看别人交换东西。”张天津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他告诉记者,那时在一些茶馆里,来自各地的茶友把自己收藏的古玩、古钱币、粮票等放在茶桌上供人交换、赏玩。

茶馆成传统文化大舞台
    与现在茶馆不同的是,过去的茶馆以茶为媒,以戏会友,传承传统文化,是内江老茶馆的一大特色。

    李建友翻阅了很多史料。他告诉记者,在一些较大的茶馆,一般晚间都安排有围鼓坐唱,很多川剧演员及戏剧爱好者就在茶馆里练艺,茶馆俨然成了传统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一到晚间就非常热闹。

    在茶馆里听评书和坐唱,对王德润来说也不陌生。
 
   “一般是晚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就占了好位置,我们小孩子,就偷偷去听,听到很晚才回家……”王德润回忆,那时评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很多人没事都去凑热闹。

    “每次听到关键之处,说评书的人拍案之后,就说‘请听下回分解’,派人来收钱,很多人看到收钱的来了,自己又没钱,人就溜了;等他们收了钱,再说评书时,又溜进来……”

    有一次,王德润去阆中出差,本来要去逛当地古街的,一听说当地有评书可以听,他连街也不逛了,直接奔去听评书了。

    “现在评书基本上没有了……”王德润说,如今内江城区的老茶馆也消失得差不多了,在茶馆里听评书和坐唱已渐渐成了回忆。

   “现在看来,很多东西都是很珍贵的藏品……”张天津记得,他曾在茶馆里看到一套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红楼梦》小人书,还有很多稀奇的古砚台、粮票、布票等,他在那里见过很多稀奇玩意儿。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实行“票证”制度,很多东西属于定量供应,一些人以喝茶为名“投机倒把”。李建友告诉记者:“那时我们在茶馆外看到,喝茶人看到执法人前来检查,急得把买卖的票证互相往对方兜里塞,大家都去围观……”

渐渐远去的“老茶馆”
    昔日的茶馆,除了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地方,还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很多价格、用人等方面的信息都能从茶馆里打听到。不仅如此,老茶馆还有类似法庭判是非曲直的功能——

    “一般是争执双方选个茶馆,请德高望重的人或是在某个领域说得上话的人进行仲裁,双方各自陈述理由,仲裁人判输赢,输家开茶钱,输赢各一半,茶钱就一人一半……”张天津说,这样的场景,在现在的茶馆和茶楼里已经看不到了。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内江城区很多老茶馆已经消失,茶具也发生了变化,偶尔能在一些乡镇上寻觅到老茶馆的残影。

    “也许是过去的盖碗容易打碎,加上容积小,要不断掺水,茶具渐渐变成了茶杯……”为了怀念昔日的盖碗茶,张天津还特地收藏了几只盖碗,怀念过去的盖碗茶。

   “那时茶馆里的水壶,都是嘴很长的铜壶,每次烧了茶,店家来倒茶的时候,茶壶下面都是黢黑的,现在想来,当时的茶馆很简陋,茶喝起来却很有韵味……”在王德润看来,那时去茶馆才叫真正地品茶,只是那样的喝茶时光现在已变成了回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