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百年古镇如旧梦
2014-08-25 17:29:33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聂平
百年古镇如旧梦

四川报道记者 聂平


一座古老的小镇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尘世的历史。在四川境内,尤其以成都为中心,数以十计甚至百计的古镇如同众星捧月一样星罗棋布于四川盆地,这些动辄经历了几百上千年岁月的古镇,它们全都沐浴在时光里,或者愈发老去,或者重焕新颜。这里既有游人如织的客家重镇洛带,也有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平乐;既有千年水运码头黄龙溪,也有陆游曾驻留吟哦的街子……但更多的,还是那些养在深闺鲜为人知的古街,以及古老街上的人和物……

罗泉/罗泉豆腐赛剑门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不仅出豆腐,川中民间早有“罗泉豆腐赛剑门”之说,而且此镇更以产井盐而名,据清代《盐法制》记载:罗泉井盐“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这座古老的井盐镇所产的井盐早在1925年还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罗泉镇被群山包围在一处谷底之中。不是旅游旺季,也非周末,游人不多,店家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听说我们想吃豆腐,老板很快便弄上了几盘用当地特制的豆腐烧成的招牌菜肴来:熊掌豆腐、豆腐回锅肉、三鲜豆腐、麻辣豆腐等等不同的口味,外加两盘清炒的刚从地里自产自摘的新鲜蔬菜。
白白嫩嫩的豆腐夹在筷间,颤颤巍巍的,时时有掉下一块的危险,一块入口,细若无物,再加上川味特有的麻、辣、烫、香的佐料,岂是鲜美二字可以穷尽。
刚到镇上时正在下雨,一顿饭的功夫,此时正好雨已经停了,经过秋雨洗刷后的罗泉古镇显得格外的清幽与安静。
行走在镇子中心那条泛着水光的青石板砌就的长街上,街巷两侧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老且极有特色的景致:黄泥土墙、灰黑屋瓦、桐油木柱、赫色门扇、蓝白店幌、大红灯笼,一派古朴。
沿街的建筑多为清代建成的木结构房屋,前店后宅,现在大多数的房屋仍然被用作商业铺面,或卖杂货、或酿土酒、或磨豆腐、或作茶馆……如此景象,依稀还能令人想起罗泉鼎盛时期,这小小的镇上曾经拥有十三家饭铺、三十二家面铺、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时的繁华。
由于罗泉镇建于山间谷地之间,古镇布局只能结合地形山势,依山建屋层层升高,镇中街道也只能因势造形,时宽时窄,有开有合;特别狭窄之处,街道两边的建筑都极力向街面挤靠,不仅使得临街面十分逼仄,甚至两边的飞檐都近乎挨在了一起,人行其下,头顶仅现一线天际。
如此密度的建筑,又多为木屋,稍有不慎,便会引来祝融,于是,我们川人的智慧就在这里表现了出来,于是你便可见:古街每隔几座屋宇,便会有一堵屏风般的封火墙巍然高耸,封火墙下大多是一条深巷,通往水边或山坡之上,这些高过屋宇屋脊的封火墙与深巷子,很好地消除了古镇“火烧连营”之患。与此同时,这些呈云形、弓形、阶梯形等造型多样的封火墙,再辅以墙上云朵、花草等图案,不仅令平淡古板的老街,平添了几分飘逸与灵动,也成就了四川封火墙不同于皖浙封火墙,有了“极变幻之能事,有无限之趣味”的盛名。
古镇五里长街中段的福音堂乃是“罗泉井会议”会址。1911在这里召开的“罗泉井会议”是四川著名的“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演变为武装起义的重要会议,是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长街尽头昔日那九宫十八庙之一的城隍庙已是大门紧闭,透过门隙向里望去,里面残垣断壁,一片荒芜,唯有庙前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依然挺立。抗战时期,众多罗泉籍的青年参加了抗日战争,生还者寥寥。为了纪念这些民族壮士,乡人特立此碑以示纪念。
“子来桥”横跨球溪河两百多年,见证过罗泉镇商贾聚集,马嘶骡叫,舟来筏往,热闹非凡的辉煌,如今这一切皆过眼云烟,唯有那桥头桥尾的石龙依然默默地守护着往来于两岸的子民。
站在桥头,临河的驳岸上一字排列着高悬于河面之上的吊脚楼,可以真切地看到这些老建筑多采用了竹、木、泥串架的结构。这样的建筑竟然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也不得不为前人的营造技术而叹服。
沿着布满苔鲜、湿滑无比的石阶下到河边河坝之上,雨后略显浑浊的球溪河水,平静而缓慢地流着,古桥、流水、河边茂密的竹林和灌木以及河边守望的石兽的身影构成了一幅诗意的图画。
山雨又来,古镇的一切顿时在霏霏细雨中变得朦胧起来。
一夜秋雨沙沙不歇。次日清晨,推开窗扇,雨后的群山更加青翠,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美好的一天又将开始,而我们则将告别罗泉。
我们特意在镇外一处坡顶停留,再次俯瞰清晨中的古镇身影:清雾缭绕,翠竹掩映之中是那极具川地古镇特色的封火墙和带着尖尖翘檐的屋顶;一条球溪将古镇一分为二,依山沿溪而建的古镇中,那雨后发亮的连片青瓦屋面着实状如游龙,颇具气势。
罗泉古镇,我们就要离去。这样的古镇,是否终将在时光中渐渐褪色,直至消逝,留下来的或许只是那变幻无穷的豆腐,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福宝/流淌在坡上坎下的岁月


多年前,在一本介绍四川乡土风情的书中,我被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一片层层叠叠的悬山屋顶,如一群展开“人”字形双翼的大鹏,正凌空而起……于是记住了那个地方的名字: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古镇。
多年过去了,在初夏的一个清晨,我们走进了静悄悄的福宝古镇。
福宝古镇与蜀地的众多古镇异曲同工:一条狭窄的老街,整齐划一的条石铺就的街面两旁是一座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川南民居:木柱、木墙、木门板、木门槛……由于经年风雨的侵蚀,大部分的木料的颜色都已微微发黑,表面质地也变得粗糙,给人一种似朽非朽的陈旧感,这样的味道正是我喜欢的。
街边的商铺与民居大都还关着门,见张爷庙的大门敞开着,我们便走了进去。
张爷庙里是一进宽敞的院落,三面环舍,一面面山临水。初夏时分,明媚的阳光早早地就把不大的院落打亮,院子中一位中年人正清扫着本已是一尘不染的青石地面。 
我向他打听,如何才能看到那片最美的屋顶,他望了我一眼,抬手一指:去镇外山坡上的观景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透过张爷庙重重的屋檐,果然望见镇外北面的半山坡上的那处观景台。
人在山上,远眺福宝古镇,眼前是一片依山而建,鳞闪栉比,错落有致的古镇民居:那再熟悉不过的人字形屋顶层层叠叠,白色的山墙,被黑色的木框分割得整齐划一,有的山墙天长日久墙面上的白灰剥落,露出了斑驳的黄泥底子,这样的几何构图,这样的颜色对比,虽然是远远地望着,但我们依然还是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朝阳给白墙黑瓦的民居镀上了一层金色,古镇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淡淡地飘荡在古镇的屋顶之上。远远望去,只见古镇中间那密密的人字型的黑瓦屋顶之间透出一条曲折的细缝,那是古镇顺着地势起伏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居民,一会暴露在明亮的晨光之中,一会又隐入于屋顶之下的阴影之间,那种古朴典雅、天人合一的场景跃然眼前……
下了山,重新步入古镇,继续行走在古建筑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回龙街上。
这是一条依山而筑的街道,条石铺就的街面应着两边的建筑和前后的地势,宽宽窄窄,起起落落,人行其中,便是在石阶间上上下下,头顶上除了一线天,就是几近挨在一起的屋檐,再也感受不到方才所见那层层叠叠人字形屋顶的气势,也许正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龙街的尽头,地势陡然升高,爬上一段陡峭的石阶,最高处是一座古庙:火神庙。这里曾是当年古镇中香火最旺盛的庙宇,如今寺内貌似没什么香火,但这里却是福宝古镇中地势最高点,俨然是一处天然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品味古镇的独特的韵味。
回龙街上,最常见的就是背着竹背篓的乡人,男的女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地背着竹篓,爬坡上坎。背篓中是生活的艰辛,也盛满着生活的希望,每每望见那高高阶梯上的背影,心里总有一丝感动。
回龙街上,少不了的是老人:倚在门口聊天的满头白发的老者、坐在街边吃着早饭看孙女的婆婆……所有的人都悠闲地做着自己的事,偶尔才会抬起头打量一眼过往的行人。
镜头中捕捉到的这位古稀的老者,坐在家门口的竹椅上,膝盖上趴着他心爱的大黑猫。老人就那样低着头,一下一下、一寸一寸地为自己的小宝贝梳理着皮毛,他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儿梳理着小辫……
这样温馨的情景,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不深深感叹。当我清醒过来时,老人已然不见,留下的是他那只大黑猫慵懒地趴在主人的椅子上……


青林口/重走红军长征的足迹


初听青林口古镇之名,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总觉得有一股“匪气”。
这个位于四川梓潼、剑阁、江油三县交界处,号称鸡鸣三县的小镇一带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的根据地,那个年代,红军就被称为“赤匪”。
事实上,小镇是因为正处于从成都通往梓潼、剑阁,直至陕西的古蜀道之上,镇东南有两山高耸,形成了一处地势险要的隘口而得名“青林口”。
在小街找一间清一色全是老人的茶馆坐下,向几位老人打听古镇的来历。据说,这座曾经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的川北蜀道古镇,如今的规模已经小得可怜,只剩下两条呈T字形的新街与老街了。去的时候,小镇中的新街正在重新铺设路板,重设电线,路边也都是一些新修的两层楼房,开着的数家店铺,卖的都是当地产的豆腐干。
在新街尽头的路边,一扇洞开的大门内是一座正在修复的会馆,据说昔时小镇中就有五座外省会馆,每座会馆中都有戏台一座。果不然,这间正在重新修复的会馆中,门里就是一座飞檐翘角、四柱雕花的大戏台,从那部分精美的建筑便可管窥当年古镇繁华的风貌。
新街与老街的交汇处是一座重檐凌飞的廊桥,青石砌筑的三拱桥身上是一座带楼阁的木制风雨廊,此桥就是古镇中最重要的一件红色文物:“红军桥”。这座建于清代的古桥,本名为“合益桥”,当年正是古蜀道上往来人货的必经之地。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军,其所部红三十军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年有红军战士在桥头牺牲,为纪念先烈,此桥被称为“红军桥”。
这座桥俨然就是一座红军纪念馆,桥头之上一左一右竖着两块石碑,上面刻着当年红军留下的“婚姻自由”“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的石刻,而桥内的石碑之上则刻下了“参加红军分好田”的标语,两侧的桥栏之上也留有红星的标记。
桥下一条青林溪,水不深但清澈。
过桥便是一条南北向的老街,沿着老街向右走去,路边老屋的屋檐下也陈列着众多当年红三十军留下的革命标语与石碑。据镇上老人说,当年红军走后,古镇居民为了保护红军石刻标语,有的将石碑翻埋地下,有的在石碑上涂抹稀泥,方才使这些石刻标语保存了下来。
当年留下这些朴实无华字迹的红军战士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但这些字迹直到今天却依然在无声地向后人陈述着那段红色的历史。
在老街的尽头是一座建筑很有特色的重檐楼阁,事实上这座建筑是由两座庙宇构成,其中一处低矮的建筑是小镇中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火神庙,而高处的阁楼呢,则是供奉魁星与文昌帝君的文昌宫。
穿过幽暗的大殿,庙宇的宽敞山门向河而开,山门下是一片平坝,再往前去便是潼江的河滩。站在山门,才发现此处背靠青山,面朝绿水,前方一马平川的坝子,花红柳绿,正是此处风光独好。
从火神庙沿老街反向而行,青石铺就的台阶将老街的地势缓缓抬升,这一段老街上的人家更加稀少,一边是河,一边是一长溜川味十足的老旧房子,河边绿树青竹丛生,清幽自生,而家家户户的房前檐下都挂凉着一串串金色的玉米,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种一边是河,一边是房屋的街道布局正是四川古镇建筑的独特之处,被称为半边街。事实上这正是川地百姓不与环境争夺空间,顺应自然的绝妙之作。

望鱼/高高山上一条街


雅安之南经洪雅方向的山路中,一座依水而建的小镇,簇新的面孔,没有一丝的古意,唯有那一带绿水,还有那两岸繁茂的林木,让人感叹冬日的四川竟然还有如此生机盎然的地方。顺着路边高悬的一座路牌标示,从望鱼古镇的箭头方向寻去,公路的拐角处,一条长而陡峭的石阶如高悬的天梯一般通向半山处,透过茂密竹林的缝隙,隐隐望见似有人家正在天上。
拾级而上。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上百级石阶的尽头时,一条窄窄的被两旁青瓦木屋紧紧簇拥的老街便呈现在了眼前。
老街的古老,体现在街面之上:整条街面都是以完整的巨大青条石铺就,块块条石表面或凹凸不平,积水成镜,或光溜溜的,如人工打磨过的似的;整条街面两旁都是以更加巨大的青石堆砌而成的房基,岁月留下的条条痕迹在街面的青石之上随处可见,幽暗的青苔则布满街面之上的各个层面,它们正于悄然无声中告诉你:这条街可是有年头了。
老街的古老,体现在建筑之上:整条街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木制的,立木为柱,横木为梁,片木为墙,屋面上一律覆以黑色的瓦片,少见砖墙、土墙。在众多的古镇中,能如此完整地保持着原始的建筑风格与风貌的古镇实在是太难得了。
古镇很小,老街很短,或许一袋烟的功夫就可以从街头走至街尾,过程虽短,眼中见到的尽是体现在细微之处的精致。
进古镇的路只有位于街头镇尾各一条长长的、通往山下的石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样的安排足以彰显古镇先民的多谋;老街两头低中间高,街面略呈弓形,人行其上,走不了多远,就会有数级台阶将地势抬高,两旁的房屋的地坪均高于街面,铺以数级台阶进出,老街的街面狭窄,两侧建筑的屋檐均向前挑出,几近相连,下方以柱支撑,檐下的屋墙则后让,在老街两侧形成了长长的檐廊。如此的街面与建筑,皆因望鱼所在的雅安地区是出了名的雨都,弓形街面便于自然排水,高地坪利于防涝,挑檐与檐廊则在雨时方便行人从檐下走到各处,真是佩服古镇先民的智慧。
老街的沿街,可以随处可见大量留存的精美的木雕与石雕:门扇与窗户之上都有雕工细致的雕花,檐下支撑檐柱的石墩,有圆有方,甚至还有多面的,每一面都雕有形象生动逼真的人物与花鸟;古镇中各家各户的房门也各不相同,如果你再瞧得仔细些,你会发现,除了悬挂的匾额之外,在门板上、窗框上还会有各个时期留下的如“紫微高照”之类的刻字。
行走在古镇之中,老街之上,这里充溢着一种淡然悠闲的生活气息:石板街面上冷冷清清鲜有人来往,只有各色狗儿或悠哉悠哉地在街面上闲逛,或旁若无人地当街而坐,或无所事事地四处张望;街旁一户人家的门前,几位老人刚生好炭火,摆好木凳,准备摆上一场龙门阵;远处街中的廊下,一位大妈则静静地坐在门前的石墩上飞针走线;一排竹椅和一张木桌悄然立于墙边,虚位以待那些喝茶打牌的乡人的到来;望鱼石客栈门前高悬的那盏红灯笼和那面写着“住宿”二字的小鼓,方才提醒人们这里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街边一辆儿童玩具车,那鲜黄的颜色,在古旧的老街上格外的扎眼,但正是它还有它那趴在家人身上安然入睡的小主人,给了这座古镇以一丝鲜活的生命气息。
太阳出来了,久违的阳光透过檐口打亮了檐廊下的青石板,淡淡阳光下的老街平添了一份生动的美丽,于是顺势倚在街边的石台前,晒一会儿雨都难得的阳光,呼吸雨都湿润的山野气息,多亲近一会古镇,尽情感受一下它的气息与韵味……
下山时,正遇上一位背着一篓柴火的男子从山上下来,低头从我面前走过,又沿着长长的石阶向山下走去。
无论山外的生活如何,古镇的人们依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慌不忙,悠然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淡然呢?

挡马墙/千年古蜀道 穿越秦时月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前就是著名的G108国道,也即是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七曲山正是通陕入蜀的必经之地,而大庙则成为古蜀道的南大门。
从七曲山大庙出发,穿过一道题有“翠云廊”和“蜀道明珠”的门廊,从这里我们将正式踏上古蜀道,经剑门至广元,体验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道”。
从梓潼至剑阁、广元的这一段古蜀道因几乎完全掩映在古柏翠林之中,如一条碧绿的苍龙,蜿蜒缠绕在剑门山脉三百里峰峦涧壑间,其道旁古柏,遮天蔽日,宛然如廊,故名“翠云廊”。
车行至剑阁县凉山乡附近,在G108的路边可见一块“拦马墙”的路牌,停车询问路边的小店主人,说是一处尚未开发为景点的古蜀道,有车,拐进去不远就可到。
“拦马墙”古道,说是不远,却不好找。这里地偏人稀,想找个人问路都难,几经周折,进入乡政府所在地的凉山铺,在学校门口又问了一个当地人,告诉我们顺着穿镇而过的一条狭长土路,向前即到。
车至这条土路的尽头,我们下车穿过一片松林后,脚下的土路,忽然变成了一条石板道,道边也出现了高大葱郁的古柏,就在道边立有一简陋的石碑,上刻“先秦古蜀道”,提醒着往来的人们,脚下踩着的正是一条已经存在千年的古道。
这条“先秦古蜀道”的诞生竟然是一个希腊神话“特洛伊木马”式的传奇:史记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暗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在葭萌一战大败,国随之灭亡。此道后来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成为秦蜀陆上唯一的通路。
行走在千年古道之上,脚下是大小不一,但却镶嵌得错落有致的石板。石板块块相接,形如龙脊龟背,顺着地势,蜿蜒向前;如果细细看去,很多石板之上都有道道凹槽,那浅而密的多是人为刻成,想是为防止车马人员行走于被水浸湿的石板之上不被滑倒,功效如同今日的防滑道砖,那深而疏的则是历代留下来的车辙印迹。
我情不自禁地蹲在地上,用手轻轻触摸着脚下光滑凹凸的石板,仿佛已感受到先人们筑道时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同行的伙伴笑道说,现在这些“秦砖汉瓦”都很值钱哦,不知道这么大块的“秦石”值多少钱呢?
继续前行,在前方的古道左侧,一处急弯险峻处,出现了一排先前未曾见过的低矮石墙,我猜测那一定就是“挡马墙”了。
果不其然,路边的一块石碑印证了我的猜测。这段石墙,高不足一米,垒石而成,石墙所建之处,墙内多是古道急弯之所在,而墙外仍是地势陡峭,落差较大的山坡。细细想来这石墙修得确实有道理:古时,古道之上两边多无遮拦之物,常有八百里加急快马传递重要军情,石板光滑,难免会在这急弯处马失前蹄,摔下山崖。于是在古道上的险要急弯之处修砌上一段石墙,如同今天高速路边的护栏,即便快马失蹄,也会被这石墙所拦,不会人马滚落下崖去,因此称其为“拦马墙”可谓是再形象、再恰当不过了。
越往古道深处走去,道路两旁的古柏就愈发的粗大茂密,树径二三人不能环抱者已是平常,更为奇异者是那些树形怪异的古柏,有的于根部隆起一个大包,恰似妇人十月怀胎;有的树干开裂,根须从中突出蔓延,千曲百回,犹如破肚流肠……有好事之人名之“怀胎柏”“淌肠柏”,我们面对如此奇柏,唯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路边有一巨石,上书“状元柏”。石旁,是一棵大得有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古柏:其径围之大,已不是先前所见那些二三人不能环抱者可比。
这些千年古柏可都是有来历。相传,古代有一位秀才赶考,路过此地,突降大雨,秀才便站在这棵树下躲雨,此树瞬间长出了许多新枝新叶把秀才遮盖,不让一滴雨水淋在秀才身上。秀才见此情景,连忙跪拜,感谢上天眷顾。后来这位秀才高中状元,专程来到树下培土祭祀,这棵树也因而长得更快,更高大,成为古道上最大的一棵树,人们称之为“状元柏”。
我忽然发现“状元柏”高处的树桠之间,竟然堆垒了不少石块,以其大小,应是人为,而绝非鸟衔;以其高度,应是投掷而非搁置,想来应是人们投石于状元柏之高处,若是石中树桠且留于高处,则应“高中”之口彩;于是招呼明年即将高考的小美女来到树前,大家纷纷帮她捡了一堆石块回来投掷,小美女也不负众望,终于数石落空之后,有石高中,于是皆大欢喜。
初夏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泛青的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阵阵山风吹过,山林呼啸,那声势,如同有千军万马浩荡而过,仿佛在那古道的尽头,我们便可穿越至千年前的战马啸啸之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