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苏美人:风尘中的遗世而独立
2018-02-25 18:32:22 来自:四川艺术网 编辑:李云
     画家“苏美人”近来发了一条朋友圈:“安岳石刻白描百图”授权美国ZIPPO制作于打火机上,估计春节前上市,期待。”
 
     在绘画技巧中,白描务求以简淡笔墨勾勒神韵。这条朋友圈,也有些文字上的白描意味,很是简明扼要,传达的内容却极其丰富——艺术跨界商业品牌,雀跃的心情呼之欲出。

     苏美人对文字的追求,显然没有绘画那般讲究。当然,这并不是重点,安岳石刻白描百图才是苏美人近年创作的重点。
 
     安岳石刻“‘上承敦煌,下启大足’,有大小十万尊佛像”。苏美人在这浩翰佛海中,挑选了百尊形象,费了三年左右的心血,终于绘成。

     朋友圈的文字之后,苏美人附了一张图,是一个香槟色的打火机,机身上刻着佛头。佛头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精美。这是苏美人授权ZIPPO四幅作品中的其中一幅,也是“安岳石刻白描百图”画册的作品之一。

 

1

 

     苏美人其实是个中年男人,有着花白的胡子。

     他本名叫苏茂隆,四川安岳人氏。因着擅画仕女,很早便有了“美人”之称。如今算下来,他画的美人,多少也有三五千幅。
 
     嫦娥是苏茂隆生平画的第一个美人。那是1978年,他十四岁,意外得了张“嫦娥奔月”的年画。在当时的中国,老百姓能看到的美术作品,大多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画们。“我第一次见到仕女形象的嫦娥时很惊讶,原来还可以那样画!”
 
     他在家门口临摹嫦娥。他的家在安岳一个县城的镇上,临街。有人路过,“是附近学校的美术老师”。他也被嫦娥吸引,便驻足观看。

 

 

 

     苏茂隆年纪不大,却有些绘画根底。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是父母成份不好的缘故,“母亲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当然,这样的人往往受过很好的教育,“我至今能背《芥子园画谱》,就是母亲教的。”
 
     苏茂隆摹得有板有眼,那位老师买了这幅画,“花了五块钱”。五元钱,在现在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四十年前的1978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听起来,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
 
2
 
     苏茂隆给家里挣了一笔不小的家用。母亲便认为,他学画画会更有前途,便当机立断,将他送进安岳文化馆学习绘画。
 
     “我对艺术还是很执着的”,很快,苏茂隆便脱颖而出。翌年的国庆,安岳文化馆组织了建国三十周年的文化展览,“我展出了四张画,县上主管文化的副县长看了,很感兴趣。”
 
     因着此番际遇,文化馆馆长将他留下。20岁时,苏茂隆成为文化馆的副馆长,也是内江市美协的常务理事、青年联合会会员。苏茂隆后来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专业成绩也极为优秀。这一时期,他已有了“苏美人”之称。
 
     他一直感念安岳对他的栽培,欲也回报家乡。只是,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的经历,让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也开始有了危机感。他急迫地想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当时的苏茂隆,在安岳当地文化圈,已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但如果一直留在安岳,我画画就废了!”

     主管部门不肯放人。1993年,苏茂隆干脆离开了体制。只是,他没有做职业画家,而是经商。
 
     苏茂隆在艺术上颇有天资,年轻时的人生也颇为顺畅。他却说自己经商更有天份,“我对商业比较敏感,爱人说我可能搞错了方向,应该去做生意。”

3

     画家苏茂隆有生意头脑,很早的时候便有端倪。
 
     1982年,《少林寺》上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当年,《少林寺》轰动一时,据说很多人排队就排上了一天一夜的队。
 
     但是在1981年,在《少林寺》的宣发时期,极少有人能预见它的火爆。苏茂隆正加入了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创作班。他是在《大众电影》上看到的《少林寺》,商业嗅觉敏锐的他,脑中灵光乍现,当即便画了这一题材,交付与四川美术出版社印刷出版。
 
     1982年年初,《少林寺》上映,立时轰动大江南北。电影爆火的时候,画作也开始销售。“那一年的印数有130万张。这一张画的印数,就是当时某个省一年所有画家的总印数,稿费挣了一千多。”
 
     后来,苏茂隆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县上成立了一个青年书法协会的‘牛犊书社’,我任社长。”1986年,苏茂隆借假期回乡之机组织社员接画广告,“一个假期挣了六千多,内江三个书社,我们最有钱!”

 

4

     这只是苏茂隆的小打小闹,毕竟并非主业。
 
     1993年,苏茂隆下海。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第二年。早在1989年,他就去过海南。如今,他到成都开了一家装修公司,很快便挣了钱,算得上是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
 
     内江保险公司有七层楼,风传要卖。“内江五金公司出价160万,我给了180万。没有那么多,我就去筹钱。大楼可以出租,租金能支付我的贷款利息,可惜他们后来不卖了。”
 
     苏茂隆总想在商业上大展拳脚,一直有做房地产开发的想法。这笔生意没有做成,倒遇上安岳政府做新区开发。他在当地早有名气,也颇有根基,便买了12亩土地。“当时安岳还没有房地产开发,只能打擦边球搞集资开发。”
 
     如果此事顺利,或许我们今日看到的便不是画家苏茂隆,而是开发商苏茂隆。大概是他的运气差了些,“才修好一栋房子,县委书记就调走了,新的不搞开发区。”
 
     新区不做了,苏茂隆的开发也搁浅了,“没人买房子,亏了几十万。”
 
     苏茂隆也不气馁。90年代的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一切皆有可能,“什么好卖我就卖什么。”家电火,他就做家电销售,果然挣钱了。美容产品有市场需求,他就卖美容产品,“我代理了很多产品,还是一个品牌的总代理”,又是风生水起。
 
     苏茂隆很有商业头脑,命里与大富大贵却总隔了些什么。他又亏了。
 
     讲述当年,苏茂隆的脸上已无波澜,似乎已极为平静。只是,若真的平静,他的作品里便不会有那些矛盾与张力。

 

5

     2005年,苏茂隆重拾画笔。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作品能否进入市场。若说苏茂隆当年是靠仕女画立身,如今便是要靠它谋生了。他不得不小心考量。
 
     他擅画人物,“画现代人物不容易进入市场,做当代艺术也不容易被认识,就选择画国画。既然第一幅卖出的是嫦娥奔月,那就再画嫦娥奔月。”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一个极重要的题材门类。古往今来,名家大家不胜枚举。苏茂隆需要找到自己的个性绘画语言和表达。他便在传统仕女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现当代艺术手法和理念。他原本就有极好的油画功底,呈现出的,是古典的仕女,也是现代审美下的形象。

     第二年,苏茂隆在四川美术展览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即使睽违十二年,他的功底仍在。

     “苏美人”的形象极为简淡,却极为强调眉眼与唇。古典仕女多是柳眉凤眼,“苏美人”轮廓分明,丰唇削面,眉眼擅秉风情,慵懒而迷离。

     苏茂隆甚至模糊了背景,多以大块的纯色晕染,将仕女置身于抽象的场景中。这让画作传递出暧昧不明的气息,甚至带着滚滚风尘之感。

     慵懒与风尘,是“苏美人”一种极强烈,又极矛盾的情绪表达。这显然不是苏茂隆对当下女性的理解,而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映照。毕竟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多为中国历代文人所钟爱,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也有以之自喻的意味。

     经商的十二年,尽管没有画过一张画,于苏茂隆的艺术生涯而言,也不是毫无意义。这十二年,他在商海浮沉,见了无数的人,也经历了许多的事,起起落落,成功又复失败,大概早就见惯了人间百态,尝尽了世情冷暖。他不是没有感触。

     这是“苏美人”风尘所在。

     如果说苏茂隆第一次生意失败,是有运气的缘故,第二次失败,便多是他自身的缘故了。“我不喜欢跟美容院的人打交道,不怎么管,倒是业务员把钱挣了。”
 
     他有生意头脑,商业嗅觉亦足敏锐,只是骨子里依旧不脱艺术家的简傲清高。这大概便是他笔下美人有着让人疑惑的慵懒与风尘交织的真正原因了。
 
     正是慵懒,让“苏美人”在风尘中,透着与尘世的疏离与清冷,乃至自怜,便有了遗世独立的意味。也正是风尘,让“苏美人”在难明的情绪下,又多了某种人性的复杂感。

     这是“苏美人”的复杂,也是苏茂隆的复杂。
 
     是以苏茂隆的美人,乍看每一个都眉眼相似,面容相若,只若细看,竟是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情绪,各有各的动人。
 
6
 
     到了“安岳石刻白描百图”画册,“苏美人”已是风尘顿改,铅华洗净。
 
     白描讲究线条的力度和美感,中国石刻也有一种线条力度之美,二者颇有共通之处。当然,或许也只有白描,才足表达苏茂隆对佛陀的敬畏。
     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安岳上承敦煌云冈,下启大足,最早开凿于南梁武帝时期,盛于唐宋,延续至明清及民国。苏茂隆自幼生长于安岳。安岳石刻于他而言,既是艺术的启蒙者,也是骄傲与自豪。“以前小时候经常去圆觉洞、千佛寨玩,当时的石刻和现在的是两回事,因为风化极其严重。”
 
     他便一直有一个心愿,“把安岳石刻画下来”。他试图用绘画留住石刻的精美,“还有文献的价值,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此事说易行难。安岳已发现的历代石窟造象200余处,大小十万余尊。如何在这十万余尊里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造象,便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何况,有的造象,还在极为偏远的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风化和人为损坏的缘故,有的已经残缺。查找文献资料还原造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苏茂隆原本从容,只是近年变得尤为迫切,“老光十年了,再不画,我就看不到了!”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家乡的石刻,苏茂隆在成都与安岳之间,往返百余次。有的造象,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采风。他也去了许多偏远山区,“那些地方很少有人去,从县城坐车去都要两三个小时。”
     前后耗时三年左右,苏茂隆做足了准备工作,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也做了大量的速写。他在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膜拜佛陀菩萨,而这种心态也最终映落在绘画上。
 
     这一百张白描,每一张都以菩提叶为背景。大千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苏茂隆的笔下,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菩提叶。一百张白描,便也有一百个不同形状、不同脉络、不同纹理的菩提叶。那是苏茂隆一笔一笔细细勾勒的。
 
     如今,“安岳石刻白描百图”早已完成,且印刷成册。“有五十册是限量版,每一册的每一页,都有我亲笔签名。算下来,也签了近十万字。”
     苏茂隆做画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唤起政府和民间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石刻保护,让更多的人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他准备成立一个安岳石刻的民间基金,无论是画册的销售,还是与美国ZIPPO的合作,他都会提取一定比例数额捐入基金。“每卖一个打火机,每卖一套画册,都会提出十块钱捐给安岳石刻。ZIPPO先期大概会生产一千个。一千本画册和五十本限量版也卖得差不多了。”
 
后记
 
     苏茂隆与ZIPPO西南片区的销售老总是朋友。他很欣赏“苏美人”,在ZIPPO试图与艺术跨界的时候,便推荐了苏茂隆。
 
     与商业品牌跨界,是苏茂隆市场和艺术价值所在。当然,他也表示会谨慎挑选合作者,“不能偏离我的风格和审美。
 
     苏茂隆有他艺术上单纯而固执的坚持。只是,画家苏茂隆依旧有他的另一面。
 
     自2006年之后,苏茂隆每年都有画展。2010年,有电视台记者在个展上采访他,问及心愿。他说,我很感谢当年花五块钱买走我第一幅画的人,如果媒体能找到他,我不胜感激。
 
     为了1978年的那幅《嫦娥奔月》,苏茂隆特意在画展上留置空白,“如果能找到,我就将它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我的成长之路。”
 
     巧的是,第二天,就有观众找到了那位美术老师,苏茂隆当即驱车请回那幅画。
 
     一时之间,又是一个热门话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