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全国率先构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10-24 10:09:06 来自: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云
     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技术成果再到市场化产品,在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中试是关键一环。缺乏熟化平台,难以拉到投资,专业人才稀缺……这是最难攀登的“一公里”。
 
     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成都高新区今年率先破题,启动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配套了含金量十足的“中试十条”专项政策,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目标瞄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这是成都高新区打通“PI-IP-IPO”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10月23日,记者了解到,自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成都高新区已认定开放了24个中试平台,加快建设9个中试平台。聚焦新材料等产业链,成都高新区还规划布局20余个中试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大会.jpg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大会
 
     十条政策做优生态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导致市场不敢投、不愿意投中试平台。为此,成都高新区“中试十条”专项政策,直接以“真金白银”解难题:建设中试平台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重大突破型平台可量身定制支持政策,中试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设立国内首支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全部投向中试平台。这些政策激发了企业投资中试平台的积极性。
 
     但平台建设只是该政策的其中一个支持维度。区别于国内中试平台支持政策常见的建设补贴、服务补贴,成都高新区立足中试平台建设主体和用户需求,从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试项目、金融资本五个维度出发,让中试十条政策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显示度更高。
 
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揭牌仪式.jpg
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揭牌仪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成都高新区开创性地提出“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运营+科创团队”中试平台建设模式。据悉,在这个创新模式中,“瓦特式”核心人才是具备科研思维的工程师,可链接科学与工业、技术与生产,其背后站着一批由技术、工程、市场及数据管理等人才组成的复合型运营团队。他们与龙头(链主)企业、科技园区、高校院所、新研机构、三方机构等具有建设中试平台成功经验或者良好基础的各类主体,联合申报中试平台。中试平台的投资运营均市场化,成都高新区以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或国有平台投资的形式参与建设,并从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试项目、金融资本等方面给予支持。
 
     作为成都高新区打造的西部地区首个先进封测中试平台,万应微电子便是上述模式的典型案例。该平台领军人物有近三十年国内外先进封装技术研发经历,成立之初即获得3000万元市场投资,平台投运一个多月顺利签订600余万元订单。借助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该公司已联合重点科研院所开展转化项目合作。
 
     这种新型运作模式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让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更高的成果转化率,最终实现通过中试平台聚集人才和项目,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赋能产业,提升现有产业能级,孵化未来产业。
 
万应微电子先进封测中试平台.jpg
万应微电子先进封测中试平台
     中试平台全面开花
     未来5年将服务千个项目孵化百家企业
     车水马龙的成都高新大道创业路上,落地了成都高新区打造的首个“中试+”生态园区。
 
     园区涵盖了研发设计、概念验证、中试制造、实训中心、孵化服务等全链条中试服务载体,并配备宿舍、食堂、运动健身等服务设施。很多创新型的科技企业在这里迈出了创业路上的关键一步。
 
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   陈淋 摄影.jpg
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 陈淋 摄影
 
成都高新区中试首选地数据平台。  陈淋 摄影.jpg
成都高新区中试首选地数据平台。 陈淋 摄影
 
     在今年3月6日举办的 “中试+”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联合北大、清华、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西南转移中心、天府新谷、高科集团、创新工场、极米科技等12家单位,签约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积极营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成都高新区发出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jpg
成都高新区发出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
 
     其中,北大和清华不仅是“中试+”生态理念的倡导者,还是中试平台的建设者。今年,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清华芯华创新中心相继落地成都高新区,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将联合链主企业等共同发起成立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创新药、先进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清华芯华创新中心联合高投集团将投资2亿元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研发验证平台,助力新能源、光伏、航天军工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蜂鸟成果转化负责人柏辉介绍服务案例。  陈淋 摄影.jpg
高新蜂鸟成果转化负责人柏辉介绍服务案例。 陈淋 摄影
 
     高新蜂鸟是首批入驻“中试+”生态园区的公司化中试服务平台,专注于智能硬件项目的中试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在园区展厅内,展示着由该平台服务的成果案例:便携式投影仪、洗烘机,智能交通摄像头,智能耳温枪,智能手环……高新蜂鸟以中试为核心,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服务,并配有产业孵化器及中试投资基金,形成“一站式”服务,推动了这些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推向市场。
 
     高新蜂鸟成果转化负责人柏辉介绍,对智能制造行业而言,通过中试熟化服务,工程师团队帮助原创科研团队解决了制造环节等痛点,提速项目产业化步伐。
在成都市首个无蚊公园——活水公园,以及成都大运会的大运村里,由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四川大学科研团队进行中试熟化并实现产品量产的全球首款呼吸式捕蚊机,一经亮相便吸“睛”无数。
 
     “该团队研发了一款创新性的新材料,能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经处理后再释放。团队便想到利用该材料制作一款机器,可模拟人的呼吸,以吸引蚊虫再进行特别处理,实现环保生物化灭蚊。”柏辉说道,从实验室构想到生产第一台样机,以及后续的几次升级迭代,再到对接应用场景推动产品落地,均由高新蜂鸟完成。
 
     “这个科研团队成立的公司不到一年,呼吸式捕蚊机订单已有2000多台,发展迅速。是一个典型的高校科技成果在具体应用场景的转化案例。”柏辉透露,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是高新蜂鸟主要服务对象,该平台建立了一楼中试、二楼孵化的就近转化模式,并配套设立1亿元投资基金,目前储备拟验证转化项目15个,“服务过的80%的企业或团队都落户成都高新区,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聚焦成都高新区主要产业的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按照中试平台的用地需求,我们规划了近中远期的中试载体。目前已建成的创新载体承载了多个中试平台。通过集成创新孵化初始加速及产业服务功能,帮助科技成果到公司化的中试平台进行转化,不用外溢至沿海地区,同时也吸引全国的公司项目落地,使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中试的首选地。”成都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各类中试平台正在成都高新区全面开花:总投资20亿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将填补成都高新区面向全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高性能功率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组件的空白;投资约13亿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将聚焦功率器件与功率IC开发,建设月产能2500片8英寸研发项目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成都本地流片环节零的突破,3年内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实现“设计-验证流片-封装-测试”全产业链本地循环……
 
     通过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未来5年,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计划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全面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为科学家创新创业的乐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