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成都“三城三都”怎么建 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2019-02-15 13:44:11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赵雨桐

    市委、市政府在去年9月25日召开了全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系统谋划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载体和实施路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是对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进一步深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工作的行动指南。“三城三都”作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城三都”建设。昨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工作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国际美食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公布,明确了成都将如何建设“三城三都”以及“三城三都”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世界文创名城

  发展目标

  2020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 占GDP比重约10%

  2018年,我市年内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占GDP比重约7%。2019年,我市将深入推动世界文创名城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平台,传播天府文化取得新进展,建设文创产业生态圈、产业链取得新成就。文化原创能力显著增强,文创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文创人才充分集聚、文创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城市建设文化品位充分提升,文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超过620万平方米园区载体,年内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350亿元,占GDP比重约9%。2020年,我市将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影响力、国际知名度的文创园区、街区、小镇、企业和品牌,形成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天府文化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历史与时尚相融合的城市文态基本形成,世界文创名城城市品牌国内外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88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占GDP比重约10%。

  路径

  我市将加快建设天府锦城、成都自然博物馆、言几又天府国际文创中心等标志性项目

  我市将实施发展天府文化、落实规划布局、促进跨界融合、推进重点领域和载体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发展文创金融、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文创开放合作八大举措。

  一是发展天府文化。我市将深度挖掘天府文化核心内涵,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天府历史文脉和独特文化成为市民留住乡愁的精神和物质载体,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

  二是落实规划布局。我市将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勇担“一干”使命,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精准落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塑文化地理,构建文创“双核两带三片”全域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我市将拓展“文创+”新思维,推动文创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促进文创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发展创新先导型、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创产业类型,形成文创新经济,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

  四是推进重点领域和载体建设。我市将坚持以传媒影视业、创意设计业、现代时尚业、音乐艺术业、文体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会展广告业、教育和咨询业八大产业为重点,加强载体建设,打造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为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增强产业支撑。

  五是推进重大项目。我市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三年间策划储备、促建开工、建成达产127个以上推进世界文创名城建设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480亿元。加快建设天府锦城、成都自然博物馆、言几又天府国际文创中心等标志性项目。

  六是发展文创金融。我市将推进文创金融跨界融合,搭建平台,优化生态,发展现代文创金融新业态,强化文创金融功能新支撑,探索文创金融结合新方式,提升文创投融资能力,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创新试验区。

  七是壮大市场主体。我市将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做强做大一批龙头文创企业,培育一批本土文创企业成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增强文创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创产业质量、规模和实力跨越提升。

  八是加强文创开放合作。我市将实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升级计划,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文化交往的国际门户枢纽和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交往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天府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提升成都现代化国际城市良好形象。

  世界旅游名城

  发展目标

  2020年我市将力争接待游客达到3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5800亿元

  2018年,我市启动编制《成都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过努力,到2020年,初步建成旅游产业要素齐全、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优质,独具蓉城休闲特质的世界旅游名城。2018年,我市接待游客达到2.27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0亿元。2019年,我市将力争接待游客达到2.6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0亿元。2020年,我市将力争接待游客达到3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00亿元。

  举措

  3年推动44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预计总投资1295.24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熊猫、交子、绿道、休闲、美食五大品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融入价值链中高端,我市将建设亚太旅游大数据中心、生产力中心、研发中心、新业态培育中心、旅游人才中心和亚太旅游枢纽港,搭建旅游经济开放新平台。二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我市将重塑旅游产业经济地理,形成“一区为核、一心为脉、双城共兴、多极璀璨”的旅游发展格局。“中优区域”打造以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音乐娱乐等为特色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西控区域”打造集世遗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自驾露营为一体的世界旅游名城核心区。“东进区域”建设集山地运动、郊野游憩、生态观光、低空旅游等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南拓区域”形成以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娱乐等为特色的文创旅游发展区。“北改区域”构建集国际商贸、免税购物、工业旅游于一体的临港保税旅游区。三是厘清产业链条,我市将重点建设大青城休闲旅游集聚区等七大旅游产业园区,集聚旅游“产业生态圈”。四是提升旅游产业能级,我市将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五是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我市将提升城市品质。六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我市将加快旅游现代化进程。七是强化旅游营销合作,打响城市品牌。八是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创造优质服务体验。

  重大项目抢先看 2018-2020年,我市将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加大招引力度,积极吸引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旅游企业落户成都。重点推动佳龙集团·天府国际旅游度假区、都江堰万达文化旅游城、崇州陇海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金堂温泉旅游度假区等44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1295.24亿元。

  重大活动提前知晓 一是拓展境外市场。我市将加强与我市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友好组织的双向旅游交流,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机构的行业合作。依托直航航线、国别合作园区、蓉欧快铁等开展国际营销,加强与国际直航目标航点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着力实施客源互送、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城市影响力、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强节事营销。我市将在全球30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开展“南方丝路·熊猫之都”“天府文化·美食之都”等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活动,举办熊猫国际旅游节、世界休闲旅游节、中欧旅游论坛、全球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交流会等大型节会活动。以天府绿道、川西林盘、乡村旅游和成都特色旅游业态为核心,塑造“游天府绿道·赏川西林盘”旅游新名片,打响“熊猫故乡”“公园城市”等品牌标识。三是强化区域合作。我市将强化成都与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和主要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强“9+10”区域旅游联盟和菱形经济圈等城市合作,大力开展高铁城市联合营销活动;按照“五大经济区”发展部署,深化成乐、成资、成德等旅游合作,推动与阿坝、甘孜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

  世界赛事名城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安排,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市世界赛事名城的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品牌赛事培育粗具规模,人才支撑、政策保障、发展环境等逐步健全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体育引领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动能逐步显现,到2020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举措

  一是我市将以“一城两区多点”体育场馆规划为重点,着力构建均衡发展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体系,统筹推进全市体育场馆建设;二是我市将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级别品牌赛事培育为核心,筑牢世界赛事名城的主体支撑;三是我市将以实施“体育+”工程为抓手,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布局;四是以打造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核心团队为重点,培育专业化、复合型的市场主体。

  保障措施 一是我市将提升职业体育水平,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建立重大体育赛事多元投入机制,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提供政策保障;三是我市将构建体育宣传矩阵,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我市将多措并举,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提供组织保障。
 

  国际美食之都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

  按照“一年务实推进、两年整体提升、三年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2018年,全市餐饮零售额实现880亿元。2019年,成都美食文化的海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全市餐饮零售额达1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建成国际美食传播中心、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川菜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特色美食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川菜餐饮特色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本土美食与外来美食荟萃、传统业态与创新场景协同的多元餐饮格局,成都国际美食之都的海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举措

  支持设立成都“老字号”博物馆 扩大成都美食文化全球影响力

  我市明确了科学规划美食空间布局、积极引育国际美食企业、加快建设国际美食载体、大力发展国际美食产业、精心举办国际美食节会、持续弘扬成都美食文化6项主要推进举措。

  举措一:科学规划美食空间布局。一是依托城市有机更新,结合实施“中优”战略和天府锦城建设,打造3—5个能代表成都形象和发展水平、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特色餐饮集聚街区。二是依托城市新区建设,在城市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2-3个多元业态和特色文态有机融合的国际新区核心美食圈。三是依托龙门山、龙泉山旅游带和天府绿道游憩带等城市生态,发展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文化浓郁、独具特色的美食消费场景。

  举措二:积极引育国际美食企业。一是加大对餐饮“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二是培育本土美食品牌,支持组建大型餐饮企业集团,支持川菜品牌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餐饮市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餐饮品牌聚集高地。

  举措三:加快建设国际美食载体。一是规划建设国际特色美食城,打造一个汇集海内外美食品牌的多元化消费场景。二是加快建设特色美食街区。按照“一街一品,一街一主题”要求,形成一批各具文化特色、多元业态融合的特色美食街区。三是大力发展特色美食酒楼,打造“商场楼宇美食圈”和“社区餐饮服务圈”。四是优化提升特色美食店,打造文化主题餐厅及特色川菜小餐饮示范店。规划了包括凤凰山国际美食城、川菜国际小镇、夜游锦江美食街区、宽窄巷子美食街区、锦里美食街区等一批特色美食文化综合载体。

  举措四:大力发展国际美食产业。一是加强与上游产业衔接。积极推进川菜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密切结合,建设餐饮原辅料品牌体系。二是加强与下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餐饮产业与相关产业密切结合,深度延伸川菜产业链。三是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引导和支持组建提供产业链一站式协同服务的企业,放大美食产业体系。四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川菜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快餐食品和调味品,着力构建世界级餐饮产业生态圈。

  举措五:精心举办国际美食节会。一是深度策划美食节会品牌,重点策划实施亚洲美食节、成都国际美食大会、成都火锅月等活动,打造海内外美食文化互动交流平台。二是持续开展成都美食文化周等海外美食文化推广活动,设立一批川菜海外推广中心,扩大成都美食整体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举措六:持续弘扬成都美食文化。一是挖掘保护成都美食文化,鼓励成立饮食文化研究院,支持设立成都“老字号”博物馆,扩大成都美食文化全球影响力。二是组织开展美食大赛、社区民间厨艺大赛、家庭厨艺大赛等活动,传承弘扬成都美食文化。三是宣传推广成都美食文化,支持对成都美食进行故事性包装,规划成都美食中央厨房工程、国际美食人才合作工程等项目,推动成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

  国际音乐之都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音乐产业将保持20%以上持续增长 产值突破570亿元

  2018年,我市初步建成了成都城市音乐厅并完成首演,全年举办各类音乐演艺活动1600余场次;引进音乐企业103家,重点项目39个,全市音乐产业产值达397.86亿元,同比增长21.69%,较好完成全年发展目标。

  2019年,我市将推进交子(城南)艺术中心、成都大剧院等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成都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天府云端音乐厅等音乐演艺载体和乐团运营管理水平;创作推出一批本地音乐产品,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乐团、剧目和赛事活动来蓉举办;音乐园区小镇粗具规模,音乐演艺市场更加繁荣,力争全市音乐产业产值突破470亿元,保持20%以上增长。

  到2020年,实现室内音乐演艺场所座位达3万座以上,国际化重点音乐品牌活动达30个以上,特色音乐园区小镇成为众多音乐人的追梦地和产业项目聚集地,音乐产业保持20%以上持续增长,产值突破570亿元。着力将城市音乐厅初步打造成为世界级高雅音乐殿堂,将露天音乐广场初步打造成为国际知名音乐演艺地标,成都初步成为以音乐演艺为核心影响力的国际音乐之都。

  举措

  力争每年较高品质音乐演出达300余场次

  举措一:完善城市音乐演艺设施。我市将按照国际标准完成成都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等设施建设,着力实现规范化运营管理,分别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乐团、经典作品和全球流行音乐、电音音乐演出目的地。力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音乐演艺场所(音乐厅、剧场)超过40个,形成一批国际化的音乐演艺设施,满足城市音乐演艺市场需要。

  举措二:提升城市音乐演艺品质。我市将积极引进波士顿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内外知名乐团,《红磨坊》《泱泱国风》《猫》等国内外精品音乐剧目来蓉展演,支持《五星出东方》《舞韵天府》《蜀女卓文君》《伎乐·24》等音乐作品创作生产及巡演,力争每年较高品质音乐演出达300余场次;推动成都乐团体制改革和职业化建设,高水平组建成都童声合唱团,支持本地其他乐团及团体演出或参加国内外音乐比赛、音乐节(艺术节)等,提升城市音乐团体整体演艺水平。

  举措三:打造国际化城市音乐品牌。我市将坚持高标准、国际化,持续培育提升“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金芙蓉音乐比赛等品牌,争取中国音乐金钟奖、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世界城市音乐大会等国内外知名音乐赛事和品牌在蓉举办,大幅提升城市音乐品牌影响力。

  举措四:浓厚城市音乐氛围。我市将支持市场主体举办各类音乐节、明星演唱会,培育繁荣音乐演艺市场,力争每年音乐演艺市场票房收入突破5亿元;坚持特色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街头艺术表演模式,持续打造与音乐之都相适应的街头音乐风景线,力争逐步实现招募街头艺人200余组,每年开展街头艺术表演2000余场次;音乐园区、小镇逐步成为满足市民音乐文化生活体验需要的特色化区域。

  举措五: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我市将每年开展音乐产业招商推介3-5场,紧密联系走访知名音乐企业和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音乐创作制作、演艺传播、数字音乐、版权机构等落户发展,扶持培育面向全国、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本土音乐企业达10个以上;支持音乐光影小镇、梵木国际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音乐与旅游、体育、会展、影视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国际会展之都

  建设目标

  到2020年 我市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

  2018年,全市举办重大展会活动689个,其中国际性展会156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突破”:展出面积1027.2万平方米,首次突破千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1091.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参展参会人数达1.066亿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20年,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展出面积1100万平方米;在蓉注册的UFI认证展会项目10个,在蓉举办符合ICCA标准的国际会议25个;会展业总收入达1530亿元,国际会展之都雏形初现。力争到2030年建成“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举措

  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项目

  一是打造“名展”。我市将积极引进举办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高品位、高人气顶级展会,鼓励具有成都标识的重大展会积极申请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5个会展项目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功培育引进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慕尼黑环博会成都展、意大利里米尼绿色科技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成都亚洲宠物展、2019全球深科技投资峰会、2019全球商业地产中国大会、2019亚洲科幻大会、2021国际牙科研究学会全球年会暨展览会等国际化品牌项目在成都举办。其中,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已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项目。截至2018年,落户我市的国际性合资合作项目达到12个。

  二是培育“名企”。我市将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组展机构、展览专业服务企业,吸引国际会展组织来蓉设立机构,打造一批专业化会展配套知名企业。全球排名前10的会展企业已有7家在我市开展项目合作,英国英富曼会展集团、荷兰皇家展览集团、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意大利展览集团等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合作进驻成都。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已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引进法国里昂国际酒店业餐饮博览会和设立公司参与场馆运营管理落地成都。目前,在蓉会展合资企业已有5家。

  三是建设“名馆”。我市将高标准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品牌场馆,通过输出管理人才、理念、模式和资本等形式,增强成都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提升成都会展服务中西部、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能力。2018年,西博城成为“2017—2018年度中国会展标志性场馆”、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中国俱乐部年度合作唯一场馆。

  四是壮大“名业”。我市将加快推进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将西博城建设成为国际会展新高地、主场外交新载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化展贸新平台。开辟会展“东进”新空间,规划建设金堂通用航空会展中心。依托区域生态自然资源,加快规划建设新津天府农博园,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绿色生态的会展产业体系。

  我市将构建完整会展产业生态圈。按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充分发挥会展业在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平台作用,积极举办创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展会项目,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将推动会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部门依托重大展会投资促进,会展业依托产业发展招展引会,形成《加强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梳理全市119个重大会展活动与全市产业投资促进工作配对发展,解决投资促进对接资源难、重大展会资源浪费大的问题,全面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我市将汇聚一批国际会展人才。打造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成都培训基地,开展国际权威认证的注册会展经理(CEM)等培训和考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会展从业人员。建立“1+N”政校企合作机制,与成都大学等院校和会展企业联合开展专题培训和实践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会展专门人才。

  国际美食之都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

  按照“一年务实推进、两年整体提升、三年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2018年,全市餐饮零售额实现880亿元。2019年,成都美食文化的海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全市餐饮零售额达1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建成国际美食传播中心、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川菜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特色美食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川菜餐饮特色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本土美食与外来美食荟萃、传统业态与创新场景协同的多元餐饮格局,成都国际美食之都的海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举措

  支持设立成都“老字号”博物馆 扩大成都美食文化全球影响力

  我市明确了科学规划美食空间布局、积极引育国际美食企业、加快建设国际美食载体、大力发展国际美食产业、精心举办国际美食节会、持续弘扬成都美食文化6项主要推进举措。

  举措一:科学规划美食空间布局。一是依托城市有机更新,结合实施“中优”战略和天府锦城建设,打造3—5个能代表成都形象和发展水平、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特色餐饮集聚街区。二是依托城市新区建设,在城市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2-3个多元业态和特色文态有机融合的国际新区核心美食圈。三是依托龙门山、龙泉山旅游带和天府绿道游憩带等城市生态,发展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文化浓郁、独具特色的美食消费场景。

  举措二:积极引育国际美食企业。一是加大对餐饮“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二是培育本土美食品牌,支持组建大型餐饮企业集团,支持川菜品牌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餐饮市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餐饮品牌聚集高地。

  举措三:加快建设国际美食载体。一是规划建设国际特色美食城,打造一个汇集海内外美食品牌的多元化消费场景。二是加快建设特色美食街区。按照“一街一品,一街一主题”要求,形成一批各具文化特色、多元业态融合的特色美食街区。三是大力发展特色美食酒楼,打造“商场楼宇美食圈”和“社区餐饮服务圈”。四是优化提升特色美食店,打造文化主题餐厅及特色川菜小餐饮示范店。规划了包括凤凰山国际美食城、川菜国际小镇、夜游锦江美食街区、宽窄巷子美食街区、锦里美食街区等一批特色美食文化综合载体。

  举措四:大力发展国际美食产业。一是加强与上游产业衔接。积极推进川菜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密切结合,建设餐饮原辅料品牌体系。二是加强与下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餐饮产业与相关产业密切结合,深度延伸川菜产业链。三是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引导和支持组建提供产业链一站式协同服务的企业,放大美食产业体系。四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川菜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快餐食品和调味品,着力构建世界级餐饮产业生态圈。

  举措五:精心举办国际美食节会。一是深度策划美食节会品牌,重点策划实施亚洲美食节、成都国际美食大会、成都火锅月等活动,打造海内外美食文化互动交流平台。二是持续开展成都美食文化周等海外美食文化推广活动,设立一批川菜海外推广中心,扩大成都美食整体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举措六:持续弘扬成都美食文化。一是挖掘保护成都美食文化,鼓励成立饮食文化研究院,支持设立成都“老字号”博物馆,扩大成都美食文化全球影响力。二是组织开展美食大赛、社区民间厨艺大赛、家庭厨艺大赛等活动,传承弘扬成都美食文化。三是宣传推广成都美食文化,支持对成都美食进行故事性包装,规划成都美食中央厨房工程、国际美食人才合作工程等项目,推动成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

  国际音乐之都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音乐产业将保持20%以上持续增长 产值突破570亿元

  2018年,我市初步建成了成都城市音乐厅并完成首演,全年举办各类音乐演艺活动1600余场次;引进音乐企业103家,重点项目39个,全市音乐产业产值达397.86亿元,同比增长21.69%,较好完成全年发展目标。

  2019年,我市将推进交子(城南)艺术中心、成都大剧院等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成都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天府云端音乐厅等音乐演艺载体和乐团运营管理水平;创作推出一批本地音乐产品,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乐团、剧目和赛事活动来蓉举办;音乐园区小镇粗具规模,音乐演艺市场更加繁荣,力争全市音乐产业产值突破470亿元,保持20%以上增长。

  到2020年,实现室内音乐演艺场所座位达3万座以上,国际化重点音乐品牌活动达30个以上,特色音乐园区小镇成为众多音乐人的追梦地和产业项目聚集地,音乐产业保持20%以上持续增长,产值突破570亿元。着力将城市音乐厅初步打造成为世界级高雅音乐殿堂,将露天音乐广场初步打造成为国际知名音乐演艺地标,成都初步成为以音乐演艺为核心影响力的国际音乐之都。

  举措

  力争每年较高品质音乐演出达300余场次

  举措一:完善城市音乐演艺设施。我市将按照国际标准完成成都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等设施建设,着力实现规范化运营管理,分别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乐团、经典作品和全球流行音乐、电音音乐演出目的地。力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音乐演艺场所(音乐厅、剧场)超过40个,形成一批国际化的音乐演艺设施,满足城市音乐演艺市场需要。

  举措二:提升城市音乐演艺品质。我市将积极引进波士顿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内外知名乐团,《红磨坊》《泱泱国风》《猫》等国内外精品音乐剧目来蓉展演,支持《五星出东方》《舞韵天府》《蜀女卓文君》《伎乐·24》等音乐作品创作生产及巡演,力争每年较高品质音乐演出达300余场次;推动成都乐团体制改革和职业化建设,高水平组建成都童声合唱团,支持本地其他乐团及团体演出或参加国内外音乐比赛、音乐节(艺术节)等,提升城市音乐团体整体演艺水平。

  举措三:打造国际化城市音乐品牌。我市将坚持高标准、国际化,持续培育提升“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金芙蓉音乐比赛等品牌,争取中国音乐金钟奖、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世界城市音乐大会等国内外知名音乐赛事和品牌在蓉举办,大幅提升城市音乐品牌影响力。

  举措四:浓厚城市音乐氛围。我市将支持市场主体举办各类音乐节、明星演唱会,培育繁荣音乐演艺市场,力争每年音乐演艺市场票房收入突破5亿元;坚持特色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街头艺术表演模式,持续打造与音乐之都相适应的街头音乐风景线,力争逐步实现招募街头艺人200余组,每年开展街头艺术表演2000余场次;音乐园区、小镇逐步成为满足市民音乐文化生活体验需要的特色化区域。

  举措五: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我市将每年开展音乐产业招商推介3-5场,紧密联系走访知名音乐企业和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音乐创作制作、演艺传播、数字音乐、版权机构等落户发展,扶持培育面向全国、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本土音乐企业达10个以上;支持音乐光影小镇、梵木国际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音乐与旅游、体育、会展、影视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国际会展之都

  建设目标

  到2020年 我市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

  2018年,全市举办重大展会活动689个,其中国际性展会156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突破”:展出面积1027.2万平方米,首次突破千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1091.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参展参会人数达1.066亿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20年,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展出面积1100万平方米;在蓉注册的UFI认证展会项目10个,在蓉举办符合ICCA标准的国际会议25个;会展业总收入达1530亿元,国际会展之都雏形初现。力争到2030年建成“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举措

  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项目

  一是打造“名展”。我市将积极引进举办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高品位、高人气顶级展会,鼓励具有成都标识的重大展会积极申请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5个会展项目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功培育引进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慕尼黑环博会成都展、意大利里米尼绿色科技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成都亚洲宠物展、2019全球深科技投资峰会、2019全球商业地产中国大会、2019亚洲科幻大会、2021国际牙科研究学会全球年会暨展览会等国际化品牌项目在成都举办。其中,中国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已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项目。截至2018年,落户我市的国际性合资合作项目达到12个。

  二是培育“名企”。我市将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组展机构、展览专业服务企业,吸引国际会展组织来蓉设立机构,打造一批专业化会展配套知名企业。全球排名前10的会展企业已有7家在我市开展项目合作,英国英富曼会展集团、荷兰皇家展览集团、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意大利展览集团等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合作进驻成都。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已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引进法国里昂国际酒店业餐饮博览会和设立公司参与场馆运营管理落地成都。目前,在蓉会展合资企业已有5家。

  三是建设“名馆”。我市将高标准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品牌场馆,通过输出管理人才、理念、模式和资本等形式,增强成都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提升成都会展服务中西部、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能力。2018年,西博城成为“2017—2018年度中国会展标志性场馆”、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中国俱乐部年度合作唯一场馆。

  四是壮大“名业”。我市将加快推进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将西博城建设成为国际会展新高地、主场外交新载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化展贸新平台。开辟会展“东进”新空间,规划建设金堂通用航空会展中心。依托区域生态自然资源,加快规划建设新津天府农博园,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绿色生态的会展产业体系。

  提升发展能级 构筑会展产业新生态

  我市将构建完整会展产业生态圈。按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充分发挥会展业在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平台作用,积极举办创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展会项目,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将推动会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部门依托重大展会投资促进,会展业依托产业发展招展引会,形成《加强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梳理全市119个重大会展活动与全市产业投资促进工作配对发展,解决投资促进对接资源难、重大展会资源浪费大的问题,全面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我市将汇聚一批国际会展人才。打造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成都培训基地,开展国际权威认证的注册会展经理(CEM)等培训和考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会展从业人员。建立“1+N”政校企合作机制,与成都大学等院校和会展企业联合开展专题培训和实践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会展专门人才。

0